•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仪器耗材行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文章 » 正文

    移液管使用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29 10:41:16    来源:网络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52
    导读

    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本文介绍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移液管使用方法

    一、介绍
    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其中间有一膨大部分,其下端为尖嘴状,肚身写有使用条件和量取体积,端管颈处刻有一标线,是定量标识线。

    通常又把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称为吸量管。 

    移液管和吸量管所移取的体积通常可精确至0.01mL

    常用规格:

    吸量管: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

    移液管: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

    二、使用步骤:

    1、检查

    使用前需根据所移溶液的体积和要求选择合适规格的移液管或吸量管使用;

    使用前需先检查移液管/吸量管管口和尖嘴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则不能使用。

    2、洗净                                                    

    先用自来水淋洗,再用铬酸洗涤液清洗后洗净备用。具体操作:右手拿移液管或吸量管上端合适λ置,左手拿洗耳球,尖口向下,握紧吸耳球,排出球内空气,将吸耳球尖口插入或紧接在移液管(吸量管)上口,注意不能©气。慢慢松开左手手指,将洗涤液慢慢吸入管内,直至刻度线以上部分,移开洗耳球,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移液管(吸量管)上口,等待片刻后,将洗涤液放回原瓶,并用自来水冲洗移液管(吸量管)内、外壁至不挂水珠,再用蒸馏水洗涤3次。控干备用。

    3、吸取溶液                                                  

    摇匀待吸溶液,将待吸溶液倒一小部分到洗净并干燥的小烧杯中,用滤纸将清洗过的移液管尖端内外的水分吸干,并插入小烧杯中吸取溶液,当吸至移液管容量的1/3时, 立即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移液管,使溶液流遍全管内壁,将溶液从下端尖口处排入废液杯内。如此操作,润洗3-4次后即可吸取溶液。将润洗过的移液管插入待吸液面下1-50px处用洗耳球按上述操作方法吸取溶液(注意移液管插入溶液不能太深,并要边吸边往下插入,始终保持此深度)。当管内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约1-50px处时,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管口(此时若溶液下落至标准线以下,应重新吸取),将移液管提出待吸液面,并使管尖端接触待吸液容器内壁片刻后提起,用滤纸擦干移液管或吸量管下端粘附的少量溶液。(在移动移液管或吸量管时,应将移液管或吸量管保持垂直,不能倾斜)

    4、调节液面                                                 

    左手另取一干净小烧杯,将移液管管尖紧靠小烧杯内壁,小烧杯保持倾斜,使移液管保持垂直,刻度线和视线保持水平。稍稍松开食指(可微微转动移液管或吸量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将溶液的凹液面放至与标线上缘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将尖口处紧靠烧杯内壁,向烧杯口移动少许,去掉尖口处的液滴。将移液管或吸量管小心移至承接溶液的容器中。

    5、放出溶液

    将移液管或吸量管直立,接受容器倾斜,管下端紧靠接受器内壁,放开食指,让溶液沿接受器内壁流下,管内溶液流完后,保持放液状态停留15s,将移液管尖端靠接受容器内壁旋转一圈,移走移液管。

    6、清洗

     洗净移液管,放置在移液管架上。

    三、注意事项:

    1、移液管不能移取太热或太冷的溶液。

    2、同一实验中应尽可能使用同一支移液管。

    3、移液管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置于移液管架上。

    4、移液管有老式和新式,老式管身标有""字样,需要用洗耳球吹出管口残余液体。新式的没有,千万不要吹出管口残余,否则引起量取液体过多。

    5、移液管(吸量管)不能在烘箱中烘干。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遇到仪器耗材及其他产品具体操作以各自产品附带说明书或厂家说明为准。

    关于广告法的声明:

    1、本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支持《广告法》关于违禁词、极限词、敏感词禁止使用的相关规定。
    2
    、本站所有资料仅用于严肃严谨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业应用等专业领域,不针对非专业人士提供产品及信息。在产品技术性能参数描述可能会出现极限描述的技术指标,请仔细阅读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


     
    (文/本站)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本站原创作品,作者: 本站。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labdiy.com/news/show.php?itemid=67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08-2018 LABDIY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6694号-7